常兆华秀资本术“拆”出6家上市公司 微创医疗四年亏超90亿陷借新还旧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潘瑞冬
“分拆王”常兆华掌控的微创医疗(00853.HK)正在“借新还旧”。
4月5日晚间,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为偿还2026年可换股债券未偿还款项约4.48亿美元,原贷款人同意提供1.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微创医疗有7.43亿美元债务需要偿还,约合53.75亿元人民币。常兆华“亚历山大”。
近两年间,常兆华因疯狂分拆而受到市场关注。1998年,常兆华回国创立微创医疗,对标美敦力,布局多个医疗器械赛道,并自2019年开始推动微创医疗疯狂分拆上市。
“微创医疗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常兆华曾说,“微创除生产产品外,也是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通过这个经营模式,实现公司的持续性增长。”目前微创系已经拥有6家上市公司平台,微创医疗明确表示拆分12家公司独立上市是公司的长期战略。
但目前来看,微创系业绩承压,除心脉医疗外,其他5家上市公司或微盈或亏损,其中,微创医疗近四年已累计亏损13.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90亿元。
做中国的美敦力
与众多医疗医药领域的创业者一样,常兆华也是学者下海经商。
常兆华踏足医疗领域是“半路出家”。1963年,常兆华出生于山东淄博,本科到博士,他都在上海机械学院攻读动力工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赴美留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医疗器械企业Cryomedical Sciences,从首席科学家到研发部主任一路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
在海外医疗行业浸淫多年后,常兆华决定回国开启创业之路。1998年的上海张江百废待兴,医疗领域更是大有可为,常兆华在当年成立微创医疗,选择先仿制再自研的道路。
1999年,微创医疗推出中国第一根PTCA球囊扩张导管;一年后,中国第一根冠脉裸支架上市;2004年,中国第一根冠脉药物支架Firebird火鸟诞生。由于仿制成本低,微创医疗产品快速占领市场。
常兆华的“摊子”铺得比较大,他希望做中国版的美敦力,美敦力是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在上市之前,在常兆华的规划下,微创医疗通过并购已经布局了骨科、神经、医疗机器人、医美、康复等多个赛道。
2010年,微创医疗在港股上市,一时风光无限。上市后三年即2010年至2012年,公司的业绩稳步增长。
不过,即便相比美敦力,常兆华的多元化步伐也有些过快,这让微创医疗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产品比例较小,多元化布局也意味着需要的研发费用较大。
2013年到2015年,微创医疗的盈利能力连降三年,此后公司经营呈现“小赚巨亏”波动态势。2016年至2019年之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最高仅有0.46亿美元。
除了多元化压力外,微创医疗还面临着国家集采的压力。2020年是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落地的第一年,心脏(冠脉)支架作为第一个集采对象,价格从均价1.3万元人民币下降至700元人民币左右。而微创医疗是当时中标量最大的企业。
集采降价带来的压力直接反映在公司的财报中,同花顺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微创医疗进入亏损区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91亿美元、2.76亿美元、4.37亿美元、4.78亿美元,四年累计亏损13.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90亿元。
可以看到,2020年,是微创医疗的业绩分水岭,这一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也首次转负,此后净流出金额加大。
资本市场“分拆王”
在“难看”的财务数据出来之前,常兆华就已经行动了起来。他采用的方式是分拆核心业务上市。
2019年7月,微创医疗拆分心脉医疗登陆科创板。心脉医疗业务主要包括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上市从二级市场融资7.3亿元。
2021年微创医疗继续高歌猛进:2月,分拆心通医疗在港交所上市,实际募资28.85亿港元;11月,分拆微创机器人上市,实际募资17.98亿港元。2022年7月和8月,微创医疗分拆的微创脑科学和微电生理上市,实际募资金额分别为3.38亿港元、10.7亿元。
截至目前,包括微创医疗在内,常兆华拥有6家上市公司,被资本市场戏称为“分拆王”。
常兆华试图将分拆进行到底。资料显示,微创医疗曾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明确对外表示拆分12家公司独立上市是公司的长期战略,目的是让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里,每个板块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旗舰。
2023年5月18日,微创医疗再度分拆,子公司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书,拟于主板上市。不过,截至目前微创心律招股书已失效。
常兆华曾说,“微创除生产产品外,也是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通过这个经营模式,实现公司的持续性增长。”
不过,目前微创系业绩承压,旗下6家上市平台,仅心脉医疗的盈利能力较强,其他5家上市公司或微盈或亏损。
常兆华除了通过分拆上市给公司赢得发展时间外,还通过可转债、定增以及子公司转让股权等形式进行融资。2021年,微创医疗在一级市场进行了2笔融资,其中子公司微创脑科学引入了1.5亿美元、微创心律引入了1.03亿美元。2022年,微创医疗的子公司微创踪影通过股东注资融到2亿元。2023年,核心子公司心脉医疗通过定向增发获得18.09亿元。
2023年12月19日,微创医疗发行可转债融得2.2亿美元,用于赎回部分2021年发行的可转债。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2021年的无利息,这次可转债利息达到5.75%。
目前,由于微创医疗的一笔债务即将到期,常兆华可谓“亚历山大”。
今年3月28日晚,微创医疗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年内亏损额(税后利润)再创新高达6.49亿美元,同比扩大10.4%。
审计机构毕马威在财报中对于微创医疗的经营状况给出了重大不确定提示,包括2024年6月到期赎回本金额为4.48亿美元的可转股债券,以及一年内到期的短期银行借款2.95亿美元。此外,毕马威还提示,2023年微创医疗的经营活动性现金净流量为-2.32亿美元。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2024年微创医疗有7.43亿美元债务需要偿还,约合53.75亿元人民币。
巨额债务下,微创医疗“借新还旧”。
4月5日晚间,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为偿还2026年可换股债券未偿还款项(约4.48亿美元),公司与原贷款人于2024年4月5日签订可换股融资协议。原贷款人同意提供1.5亿美元年利率5.75%的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并拥有不超过5000万美元本金总额的增加选择权。
对此,公司表示计划利用所得款项净额偿还未偿还款项,支付相关费用,并为集团一般企业用途提供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原贷款人A、B及C由Hillhou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高瓴投资)独家管理及控制。
可以看到,这笔钱并不足以完全覆盖6月份到期债务。“万亿市值基因公司”的愿景较远,当下,常兆华需要面对的,还是债务及经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