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信科技催收合法性引关注:业绩骤降员工急剧减少,商业模式面临挑战
《港湾商业观察》黄懿
2023年至今,催收公司苏州创之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创之信”)的控股公司GoodFaith Technology Inc.(下称“承信科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书,计划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承信科技于国内的运营主体主要为苏州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包括上海北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宇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等。
据悉,承信科技成立于2021年5月,于2022年7月13日在SEC秘密递交招股书,后于2023年3月30日公开披露招股书。
01
业务追回款项下降,2023上半年业绩骤降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2年及2023年6月30日(报告期内),承信科技分别实现营收2065.3万美元、4521.85.1万美元、859.20万美元,录得净利润40.3万美元、428.98万美元、67.18万美元。明显看出,承信科技于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并不理想,半年时间的收入未能达到2022年整年的一半。
随着收入和净利润的减少,承信科技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也首次录得负值,报告期内,该净额依次为308.28万美元、486.88万美元、-365.16万美元。
在主营业务方面,招股书显示,承信科技主要包括贷前审批风险管理业务,由上海宇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北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溟科技”)承接,以及贷后催收服务,由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等子公司承接。
报告期内,来自贷前审批风险管理业务的收入依次为355.79万美元、2.1.77万美元、133.81万美元,其占比依次为17.2%、4.5%、15.6%;来自贷后催收服务的收入依次为1709.54万美元、4320.07万美元、725.39万美元,其占比依次为82.8%、95.5%、84.4%。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承信科技的贷前审批风险管理业务处理的验证记录依次为5290万、6370万、4500万。此外,该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客户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承信科技的贷前审批风险管理业务的平均费用率有所下滑,对比2022年上半年和2023年上半年可知,该项业务的平均费用率依次为0.25、0.21。其中,向商业银行客户收取的每份验证记录的平均费用率依次为0.29、0.20。同一时期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的收入占比依次为17.0%、11.8%。虽然承信科技未提及商业银行客户的收入占比,但是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的减少,其比重相应地有所提高,然而其均费用率下滑比该项业务的总平均费用率下滑幅度更大。此外,承信科技还在招股书中提及2023年上半年的客户的服务协议总数减少了19%。
与此同时,招股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承信科技的贷后催收服务产生的收入同比下滑69.1%,该项业务主要包括“基于百分比”和“基于存款金额”两种收费方式,其中,截至2023年6月30日和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基于百分比”的收费方式收入占比贷后催收服务依次为91.9%、85.9%,而“基于金额”的收入占比贷后催收服务依次为12.2%、13.9%。
对于贷后催收服务的收入同比下滑严重的情况,承信科技指出,主要由于 “基于百分比”收费方式的收入同比下滑 67%。公司指出,在过去两年的 COVID-19流行期间,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更加谨慎,信贷发放规模有所下降。因此,拖欠贷款规模也在减少,金融机构分配给公司的案件也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承信科技的贷后催收服务累计收回的逾期贷款债务总额依次为136亿元(约合20亿美元)、110.3亿元、(约合17亿美元)、11亿元人民币(约2亿美元);收取的拖欠贷款债务总额约为130亿元(约19亿美元)、500亿元(约74亿美元)、339亿元(约合52亿美元)。
可以看出,逾期贷款债务总额在2023年上半年锐减,但承信科技并未解释减少的原因。
02
人员急剧减少,原目标迎来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港湾商业观察》发表的《承信科技的催收生意:骚扰他人或涉嫌侵犯隐私,“暴力模式”隐患重重》(下称《承信科技的催收生意》),就已指出承信科技业务的特别之处,承信科技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贷后催收服务,但其与资产管理公司或“AMC”还是有所不同,主要区别之一是承信科技不购买拖欠贷款。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或重组之前获得拖欠贷款,以产生收入。而承信科技不购买任何拖欠贷款,而是协助拖欠债务催收。
也就是说,承信科技根据其成功收取的拖欠贷款金额向客户收取佣金,其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最适合支持当前的业务。一方面,它通过避免此类收购来降低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需求,并增加可用于其他目的的营运资金量,例如信息技术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该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收购潜在坏账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收入和净利润的下滑,承信科技于2023年接连暂停了三家地区的运营中心,报告期内,全职员工从891人减少到31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承信科技在北溟科技的全职催收员工人数已从截至2022年6月底的369名(包括98名高级催收专家)减少到2名(包括2名高级催收专家),其余全为外包催收人员,为500名。
在外界看来,催收业务及人员的急剧减少,与监管机构对该领域的严格监管及审核密不可分。据悉,在2023年上半年,湖南等地严查催收行业违法违规情况,包括催收巨头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在同一时间也陷入危机。
然而,在《承信科技的催收生意》一文中提到,承信科技还表示有意扩大这一团队,计划自2023年起至2025年新增五个运营中心及将近1000名催收专员。这可能将在2024年到2025年间给公司带来每年2000万美元的薪酬支出。
随着运营中心和全职员工的减少,距离承信科技在2023年定下的目标越来越远。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催收公司如承信科技主要依赖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前风险评估和贷后催收服务来获得收入,这种业务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首先,承信科技的营收高度依赖于其客户——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这意味着,如果这些机构的信贷规模缩减,或者它们改变风险管理策略,减少对外部服务的依赖,承信科技的营收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承信科技并不购入拖欠贷款,其收入完全依赖于成功催收拖欠贷款规模的佣金,这可能会导致收入波动较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信贷市场紧缩时期。”
柏文喜进一步指出,“其次,催收公司的业务模式可能面临监管环境变化的风险。随着对金融服务业,特别是信用贷款和催收活动的监管日益严格,承信科技可能需要不断调整其业务策略来适应新的法规要求,这可能会对其运营效率和成本结构产生影响。再者,由于承信科技的业务高度专注于催收服务,这可能限制了其业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经济周期波动或行业特定风险出现时,单一的业务线可能不足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03
催收合法性遭问询,前景面临压力
据悉,2023年4月28日,承信科技收到来自证监会问询,除在经营合规性方面,要求承信科技说明是否存在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情况,是否存在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情形,在催收过程中是否涉及贷款第三人,是否存在用不合规方式进行催收的情形,是否存在被相关机构的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处罚等情形,相关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规要求等。
此外,证监会还对相关关联方交易进行询问。包括周凯(北溟数据董事长)控制的6家公司与承信科技存在交易往来,需要说明关联交易定价的公允性;周凯控制的公司曾为承信科技代垫IPO费用等。
据了解,2023年4月,承信科技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与本次发行和上市有关的申请,并于2023年6月和2023年8月提交了补充文件和信息。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仍在审核中。
在内控层面,据企业预警通和天眼查显示,2023年5月5日,承信科技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被苏州市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单。
此外,承信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的中国经营实体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所有员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中,未缴社会保险款项总额合计约392.89万美元(2831.83万人民币)。
同一期间内,承信科技子公司深圳市信德盛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次“信德盛金服”)少申报的应纳税款总额共计467.23万美元(约3367.65万人民币)。承信科技袒露,虽然信德盛金服尚未收到中国税务机关关于未缴税款的任何通知,但即使公司缴纳了该等税款,仍有可能面临罚款、滞纳金和其他处罚。
为解决信德盛金服之前未缴纳足额所得税可能产生的问题,承信科技发布了一份承担书,声明苏州承信及其子公司(包括信德盛金服)将在2022年9月30日之前缴纳所有未缴税款。(港湾财经出品)